标题
微信

资讯

十年磨一剑!易旭东的这部《三千年前的“双城记”》如何“沉浸式”创新性表达 -k8凯发天生赢家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3-12-26 15:11
关键字:易旭东,双城记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神秘而璀璨,开放又包容。其中,以三星堆和金沙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又被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

那么,巴蜀文化如何形成?从三星堆遗址到相隔仅仅50公里的金沙遗址,古蜀文明演变过程又埋藏着多少谜团?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易旭东新近出版的《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册)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1703514488356174.jpg

12月25日,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读者报》、金牛区文联联合主办的“成渝双城的历史书写”暨“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新书座谈会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会上,专家、学者、评论家分别围绕该书的立意、创作思路、创作手法、主题内容以及古蜀文明、巴蜀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纷纷表示,易旭东创设的古“小双城”和新“大双城”概念,以历史人类学方法,厘清从“巴蜀文化带”到“成渝经济圈”的演进脉络,用文学还原了从古巴蜀到成渝双城文化形成的来龙去脉,填补了文学书写的空白。

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搜狐酒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巴蜀文化使者、地志运用创新者、资深媒体人……熟悉易旭东的人都会给他贴上这一系列标签,然而,在《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册)和《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册)相继出版后,大家惊奇地发现:居然难以再找到一个准确的标签来贴合易旭东。

易旭东从事媒体工作达30余年,曾在包括《读者报》在内的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在他看来,搞新闻的人一定要有新闻敏感性,抓新闻要有触角、有预见性、有判断,要见微知著,具备深度挖掘故事背后新闻的能力。新闻稿写完发表了,但他觉得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写出来。

于是,在采写新闻报道之余,易旭东还在各大报刊发表了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易旭东在大量新闻事件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文学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让读者共情到这样的理解,并捕捉到属于读者自己的文学闪光点。

“在文学之路上,只有用心呵护写作初心,才能成就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为此,在离开媒体领域后,易旭东便决然“与世隔绝”,“投身”历史文化,读史研志,回归文博,并用十年时间对巴蜀文化追踪溯源,探寻神秘的古蜀文明,最终成就了这部《三千年前的“双城记”》。

1703514833158905.jpg

如何深情地凝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方水土,从来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挑战。易旭东创新性探源地方文化,在“历史还原”的方法论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与巴渝文化的“一方之情”。作为一套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其涵括了四个层次的逻辑演绎:遗址探古、文献钩沉、再现宏大的历史、观照鲜明的现实。围绕成都、重庆与武汉、杭州,以良渚、宝墩村、巫盐古道、盘龙城、三星堆、金沙遗址文明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厘清、还原了从“巴蜀文化带”到“成渝经济圈”的演进脉络,系统再现形成过程中的“长江故事”与“兄弟城市对话”,诉说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开放包容的特性,给“成渝双城”走向世界提供史志支撑。

“这是一部努力复原一幅完整的巴蜀文化图像、思想愿景,重拾那些被遗失、淡忘的灵魂的书,特别是尽可能成为了解5000多年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思想风貌的书。从区域环境史学切入,秉持‘青铜神树’的科学精神,貂续‘太阳神鸟’的浪漫主义遗韵,开创‘小双城’时期巴蜀公共利益的社会风气,强调自然之美与自然之利于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评价道,“从古巴蜀‘巫盐古道’的青铜文明之路,到今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t型经济带’的经济文化空间,历史上西南地区沟通中原、南亚的盐道生命线、青铜文化网络与今日中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在本书里辉映成趣。……从中足以看到一位学者型作家对自己倾其一生事业的深厚情结与热爱。”


网站地图